ECD的設計和操作目的不同,它們提供不同級別的保護,具體取決于其設計、使用、操作以及環境條件的影響,例如室內空氣湍流、溫度梯度和壓力。補風裝置、ECD和通用排風裝置的位置以及由此產生的氣流模式對于支持ECD性能、提供充分稀釋和促進從實驗室環境中去除污染物至關重要。實驗室環境中外來污染物濃度的來源可能包括 ECD 泄漏、密封不良的儲存容器、氣瓶泄漏以及在ECD外運行的分析設備。ECD 通過源捕獲提供初級保護,而通過實驗室環境的流通過稀釋和去除外來污染物提供二級保護。圖5描繪了具有通風柜的實驗室,以提供捕獲、控制和消除其中產生的危害,并依賴于通風柜外部實驗室環境中污染物濃度的稀釋和去除。
控制空氣傳播危害的方法
源頭捕獲 稀釋和清除
在評估實驗室潛在的空氣傳播危害源時,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包括:
空氣傳播危害的產生帶來的暴露風險。例如,一些材料在非常低的濃度下就會引起急性不利影響,而其它空氣傳播的危害在長時間接觸后會產生慢性的影響。
減輕不可接受風險的可用方法的有效性。
稀釋所需的氣流體積和從實驗室環境中去除的有效性。
提供充分保護所需的適當類型的 ECD 和氣流規范。
ECD的能力和局限性。例如,排風罩可能對操作員提供的保護很小,而手套箱可以提供完全隔離和最大的保護。
影響 ECD(例如通風柜)不合適或性能水平可能無法提供足夠保護的因素。驗證性能所需的方法以及隨時間影響性能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單獨測量氣流速度可能不足以評估暴露的可能性。可能需要更復雜的示蹤氣體測試甚至暴露監測來確保適當的安全性能。
危險材料、工藝或產生空氣污染物的可能性變化的影響。通過實驗室ECD的氣流范圍以及不同流量對稀釋、污染物消除效率和ECD密閉性能的潛在影響。
空氣傳播危害對 ECD 系統的影響。某些材料(如酸)可能會降解管道和組件,導致過早降解和性能不足。結構材料對長期性能至關重要。需要培訓和強制使用正確的工作實踐。
所需的保護水平通常取決于工藝、空氣傳播危害的嚴重度、暴露限制、工藝中使用的材料數量以及產生的特征,包括流出物的速率和類型。這些特征定義了一種危險排放情景,可用于指定ECD并確定實驗室和ECD系統的適當操作規范。危害排放情景必須保持在“實驗室規模”工作規定的范圍內(即用于反應、轉移和其它應用的容器中的物質,旨在由一個人輕松處理)。ECD必須適合應用、正常運行并在可能的運行條件范圍內提供足夠的性能。ECD系統提供的防護等級最終取決于控制和限制人們可能暴露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污染物積累的速度等于產生的速度減去清除的速度。以下部分描述了有助于明確恰當ECD的風險因素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