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學品毒性和對人體的損害
根據化學品進入人體到發生中毒反應時間的長短,化學品的毒性可以分成急性毒性(包括亞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包括亞慢性毒性)和蓄積毒性三大類。鑒于毒性試驗和評估的需要化學品的毒性數據主要基于動物毒性試驗的結果。
急性毒性是指實驗動物在24h內一次或多次攝人受試化學品,動物在短期內出現的健康損害。化學品的急性毒性通常用半數致死劑量( Median lethal dose,LDs)或半數致死濃度( Medianlethal concentration,Cs)表示。半數致死劑量是指受試動物在一定時間內攝入受試樣品后發生死亡概率為50%的劑量,以單位體重接受受試樣品的質量(mg/kg體重或gkg體重)來表示;半數致死濃度是指受試動物在一定時間內攝人受試樣品后(一般為2h或4h)引起受試動物發生死亡概率為50%的度,以單位體積中受試樣品的質量(mgm)來表示。亞急性毒性是指實驗動物在14~28天內,每天攝入受試化學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損害,通常以毒性反應、毒性劑量、受損靶器官、無作用水平及病理組織學變化等描述亞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是指實驗動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過10%壽命期,通常為1~6個月內,每天攝入受試化學品(通常劑量小于急性LD)后所引起的健康損害。
慢性毒性是指實驗動物在其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時間內(通常為1~2年)攝入受試化學品所引起的健康損害,主要用于評估化學品的致畸性、致突變、致癌性。
蓄積毒性是指受試化學品在實驗動物體內蓄積引起的有害效應,包括物質蓄積(長期反復接觸受試化學品時,由于吸收速度超過消除速度導致該物質在體內逐漸增多)和功能蓄積(受試化學品雖然在體內的代謝和排出速度較快,但其造成的損傷恢復較慢,在前一次的損傷未恢復前又發生新的損傷,導致損傷的累積)。
根據化學品進入人體后對人體的損害類型,可以分為皮膚刺激性(Dermal irritation)、皮膚腐蝕性(Dermal corrosion )眼刺激性(Eye irritation)、眼腐蝕性(Eye corrosion)、皮膚致敏(過敏性接觸性皮炎)(Skin sensitization,Allergicontactdermatitis)、致突變性(Mutagenicity)、免疫性(Immunotoxicity)、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致畸性(Teratogenicity)、生殖毒性(Reproduction toxicity)、生長發育毒性(Developmentaltoxicity)、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等多種毒性損害類型。皮膚刺激性是指皮膚接觸化學品后局部產生的可逆性炎性變化;皮膚腐蝕性是指皮膚接觸化學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組織損傷;眼刺激性是指眼球表面接觸化學品后產生的可逆性炎性變化;眼腐蝕性是指眼球表面接觸化學品后引起的不可逆組織損傷;致突變性是指化學品引起原核或真核紙胞,或實驗動物遺傳物質發生結構和/或數量改變的效應;免疫毒性是指化學品引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或異常增強的效應;神經毒性是指化學品引起神經系統功能或結構的損害效應;致性是指化學品在胚胎發育期引起胎仔結構和功能異常的效應;生殖毒性是指化學品對親代繁殖功能或能力的影響和/或對子代生長發育的損害效應;生長發育毒性是指妊娠動物接觸受試化學品而引起的子代在出生以前、圍產期和出生以后所顯現出的機體缺陷或功能障礙;致癌作用是指化學品引起腫瘤發生率和/或類型增加、潛伏期縮短的效應。
常見危害人體健康的化學品可以分成金屬和類金屬化合物、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農藥、有機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六大類,其中有機化合物種類繁多,對人體的毒性大小相去甚遠。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金屬和類金屬化合物常見的有鉛、汞、錳、鎳、鈹、砷、磷及其化合物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刺激性氣體最常見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窒息性氣體,包括單純室息性氣體、血液室息性氣體和細胞室息性氣體3 種,常見的有氮氣、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氣、氰化氫和硫化氫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農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除草劑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有機化合物有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以及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對人體無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可釋放出游離單體對人體產生危害,如酚醛樹脂遇熱釋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熱、氧化而產生毒性更為強烈的物質。例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熱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異丁烯,被人體吸入后會引起化學性肺炎或肺水腫。高分子化合物的單體多數對人體有危害。